《抗日战争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侵华日军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殊死奋战。在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侵华日军,还有饥饿和寒冷,但就是在这样缺衣少食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1 东北抗日联军粮食短缺的情况
东北抗日联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结合作战实际情况,随时更换抗日根据地,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牵制敌人,因此,他们的活动范围多在深山密林之中,粮食来源少,前期主要依靠密营来储存粮食物资。但在敌人的“围剿”下,不少密营遭到毁灭,令东北抗日联军陷入了极其艰苦的境地。周保中在回忆录中描述道:“1936年在东满和吉东,1938年在北满和下江,开始了最艰苦的生活,断粮、绝餐、杀战马、吃树皮草根,粮食大半要用战斗用鲜血去换取。”中国满洲反日联合军总代表张建东也在信中描述了东北抗联军队的情况:“近来天灾人祸米谷歉收,采取草根树皮充饥。军队终日进行战争,每支步枪不足三十粒子弹,冰天雪地,天暮生活,有痼疾者十之一二,服装冬不足御寒,夏不能蔽体,给养缺乏,营养不良,减弱了战斗力量!”粮食匮乏的问题,一直是东北抗日联军所面临的艰巨问题之一。
2 东北抗日联军粮食短缺的原因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着手进行殖民统治,对反满抗日的军民进行“镇压”和“讨伐”,同时,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打击敌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镇压,便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任务。日本于1933年颁布《暂行保甲法》,1934年12月颁发了《关于集团部落建设之件》,1936年3月发布《治安肃正三年计划》,采取“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广建“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另一方面加大“讨伐”,切断东北抗日联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根本上断绝东北抗日联军的粮食来源,使东北抗日联军“欲穿无衣,欲食无粮,欲住无屋,杜绝其活动之根源,使其穷困达于极点,俾陷于自行歼灭之境”。
3 东北抗日联军粮食补给的来源
3.1 大力宣传动员募捐
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党组织会直接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域开展宣传,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号召人民群众通过捐助战斗物资的方式共同抗日救国,人民群众捐赠粮食等物资支援抗日联军,抗日联军也会将缴获及没收的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建立了浓厚的鱼水之情。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发行的《告北满各界同胞书》中写道:“为同胞战斗到底之抗日军,因数年之战争而缺乏物资,希望东北群众赤城予以援助。成为抗日军之后盾,以扩大武装抗日战线。”杨靖宇经常对老乡说:“抗日是大家的事情,我们部队打鬼子是救国,你们种地支援我们粮食也是救国。”
3.2 民众组织筹集粮食
为了早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会自发地成立一些民众抗日组织,如农民委员会、抗日救国会、反日会等秘密组织。这些民众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开展募捐活动筹备粮食,支援抗联部队的后勤供给。农民委员会包括妇女部、经济部、武装部、总务部、拥护部、惩反部、文化教育部。其中,拥护部主要负责拥护人民革命军、游击队及义勇军的工作,组织募捐队、慰劳队,洗衣队等,替人民革命军游击队募捐慰劳,保证人民革命军及游击队的给养等;经济部主要负责管理没收卖国贼及一切反革命的财产,管理人民委员会的一切支出和收入,供给游击队的食品给养等。东北抗日救国总会也同样要求会员们以一切财力、物力、人力援助抗日联军、各反日义勇军,在军民联合一致行动之下,破坏日贼军民分离政策,破坏日贼之坚壁清野政策,破坏各种对抗日游击运动之包围封锁。
3.3 安全地带秘密耕种
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集团部落”政策的实施,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难以取得联系,粮食供给问题越发严峻,为解决粮食问题,会寻找一些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地带,秘密耕种,1938年8月25日,下江特委书记高禹民提出:现在我们主要的问题便是供给,最主要的是给养问题,并不是争取大小军事胜利问题。所以,我们队伍自己要到山里找秘密地带,要尽可能地多种地(苞米、倭瓜、萝卜、土豆,等等)。但因为东北抗日联军采取的是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需要根据战斗情况改变抗日根据地,加之容易被日本帝国主义发现,受到破坏,所以通过自行耕种解决粮食供给的方式并不普遍,而是采取代耕的方式解决粮食问题。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五军的《农村土地代耕条例》中记载:本军为反日斗争的悠久计,建树今后独立斗争的基础,打破日寇集团部落的封锁,使我军的发展不因食粮而感到困难、限制,所以决定实行密委农村代耕土地。由本军最高领导机关,或分布活动之地区最高领导者,在极度秘密条件下委托地方反日会,或有封建关系极度可靠之个人,以及比较忠实的甲牌长代为耕种。
上一篇:期刊中的抗战 ——福建协和大学反日救国会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