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

五创法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中的尝试以全民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0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即“三新”)的颁布,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历史核心素养教育,必然要求广大一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能力。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尝试采用“五创法”来探索统编教材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相较于现用教材而言,统编教材内容含量显著增加,尤其《中外历史纲要》部分,单课时容量甚至涵盖了现用教材几课的内容,但在内容增多的情况下,高一课时量并未相应增加,可谓时间少、任务重、压力大。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共包含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四个子目,而“东方主战场”这一子目下的内容如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开罗会议等,即使放在现用教材选修三战争史当中讲解也需要一定的课时。所以,在统编教材要求下,如何缓解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困境。

(二)语言简与内涵深之间的矛盾。统编教材的必修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其“纲要”二字就突显了教材编写的直接特征,语言简略但内涵深奥,诸如一些观点性、概括性的表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去拿捏?不阐述或阐述太少怕学生不理解,阐述太多又怕耽误课时影响进度,所以,如何把握好分寸做到有的放矢,也是当前广大教师面临的难题。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之一是“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而在统编教材中,这只是最后结尾处的一句概括。要想学生理解这句话,需要基于史实来帮助学生分析两个关键词“始终坚持”和“中流砥柱”,其中,“始终坚持”一词,需要罗列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国抗战胜利这十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建及维护过程中的主要史实;而“中流砥柱”一词,则需要对比抗战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在抗日以及维护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态度变化。

(三)旧方法与新要求之间的反差。在新课标当中,改变了以往三维目标的表述,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确立为新的教学目标。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如何指导运用,从而将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这势必会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应是多元化的,只有不断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中的“五创法”尝试

为有效解决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困境,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教师在统编教材授课时,如果尝试从创设主题、创设情境、创设途径、创设问题、创设留白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不失为当前适应“三新”要求的良好途径。

(一)创设主题,解决教材“散”的问题。《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编写方法,单课内容含量较现行教材大很多,甚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模块,如果提炼不出贯穿脉络的主题,势必会显得内容过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共包含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四个子目,如果没有“东方主战场”,按理说本课内容很容易落实,但现在逻辑关系被割裂,突然将视线转移到了世界大战的战场,导致教师处理教材以及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加大。

解决的思路就是要提炼出能贯穿四个子目的共同主题。本课课标的要求之一是“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所以可将主题确立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抗击侵略的伟大斗争精神,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实施教学时,可以基于时空观念,将中国抗战放在中国、世界两种不同的战局下来认识相关主要史实,并评价分析其历史意义。中国战局下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界战局下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无论是中国战局下的抗日战争,或是世界战局下的中国抗战,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抗击侵略的伟大斗争精神,早已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从而借机提升到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符合中学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上一篇:我为什么会流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