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

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大运河情结研究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大运河在江苏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南北经济的纽带。大运河也是构成江苏地域水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血脉一样贯通江苏南北,其承载了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的离索愁绪,因此也是文明的纽带,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千年文脉。大运河也与国运的盛衰紧密相关,河运与文运忧喜相随。[1]作为家乡的母亲河,大运河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很多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大运河来表现江苏的水乡、江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等。[2]生活在运河河畔的人民心目中,故乡的环境已在灵魂深处生根发芽,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电影《柳堡的故事》中无时无刻不在呈现着的大运河的形象便是这种情结的体现,影片中的水上文化是生活在运河沿岸的柳堡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浓郁的苏北地域特色。历史上大运河的作用是沟通各大水系,这也构成了柳堡地区水路发达、纵横交错的重要特色。《柳堡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一地区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一、电影《柳堡的故事》的创作背景

电影《柳堡的故事》是1957年由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导演王苹执导的影片。因其优美的画面、唯美的爱情与沁人心脾的音乐而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电影。影片突破了20世纪50年代电影的宏大叙事的固有模式,以爱情为主线,以革命为背景。新四军的某连进驻柳堡整训,四班副班长和房东家的女儿二妹子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情愫,在革命的严峻形势下,二人均放弃个人感情,投身革命。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叙事结构整体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具体的情节中又结合插叙的叙事模式,在有限条件下追求手法多变的镜头切换使得画面张弛有度,给人印象深刻。

《柳堡的故事》播出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后,创作背景也备受关注。电影是由胡石言创作的小说改编的。当然这一改编历时漫长,担任编剧的黄宗江回忆,1947年电影剧本已经完成,但当时的环境并不适合拍摄。[3]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4]128这又给《柳堡的故事》带来新的转机。剧本经反复修改后,1957年才小心翼翼地开拍。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表现爱情需要的绝不仅是勇气”[3],胡石言在谈创作的体会时也表示:

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1954年初,周扬同志曾在信上对我们提示道:“最关键的一点是部队的纪律,特别是军民关系方面的纪律问题,如果这恋爱是发生在部队和驻地居民之间的话;同时又是在紧张的残酷的战斗环境中,像恋爱这类属于个人情感个人幸福的事,就不能不退到生活的极不重要的地位中去。因此,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不只要表现一种纯洁的、真正高尚的爱情,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安置在生活中适当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没有摆好,那就要成为不正确的、不真实的了。……在这种时候,恋爱在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小,它的价值就愈高。”[5]

可见,在20世纪50年代对电影题材有着相对标准的要求下,对于爱情为主线的电影也是要突出主流的生活。《柳堡的故事》则是以爱情为主线,突出军民关系。战争则成为爱情发生的背景,这种处理方式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贯穿电影情节的还有几对矛盾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保守的思想与开放自由的思想之间的矛盾、战争中的敌我矛盾。男女主角的爱情发生在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显得特有立体感。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在影片中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次陶玉玲上场的时候,王苹总是反复强调要把二妹子的银幕形象拍得清纯些,更好看些。”[6]在严酷的战争背景中,青年男女的纯洁真挚的爱情也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清纯的形象表现出来,可见导演不仅在题材上有所突破,具体的细节表现上也有创新。《柳堡的故事》的导演王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由一位女性谱写出一曲战争背景下的爱情赞歌,似乎也并非偶然。[7]

二、柳堡与大运河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柳堡镇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的一个小镇,因此将其命名为《柳堡的故事》。柳堡镇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水源丰富、河道密集、纵横交错,是大运河支流的重要流经地。大运河最早是公元前486年,因军事需要由吴王夫差修造,当时的河段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从邗城(江苏扬州)开始,这段运河河段被称为邗沟段,是大运河在江苏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是至今仍在奔流不息的河段,也是当年隋炀帝下扬州时所经的河段。

上一篇:克里木战争期间恩格斯论战争及其当代启示纪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