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
1921年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典礼。如今,这座有着“医学圣殿”和“大师摇篮”之称的医院,走过了百年岁月。百年来,协和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医学人才和医院管理人才,开创并引领了众多医学学科的发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时期,协和的师生们,奔赴全国继续行医,救死扶伤,他们还把协和的优良传统、办学经验带到全国各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神州大地处处有协和人的身影。
北京协和医院
协和师生投入抗日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同年8月,北平沦陷。当时美日关系尚未破裂,有美国背景的协和医学院于9月9日如期开学。由于医学院与各地联系几乎全面切断,许多教职工暑期离校后无法返校。协和师生们深感国难日深,切思报效祖国,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他们先后成立军事医官训练班及学生医疗队,奔赴前线开设战地医院,救治伤员数以千计,他们还给晋察冀军区送去急需的药物与手术器械。
据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回忆: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们与北平协和医院建立了联系,该院总务李庆丰同志向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器械和药品。另有黄浩同志是教会长老、小学校长,与协和医院有很好关系,他自愿担负输送任务,每月输送十几批,不仅装备了冀中的卫生部门,还装备了120师。”
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林可胜,于1938年春在武汉协助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并担任总队长,多名协和医生及医学生毅然加入。在国难深重之时,救护总队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专门负责军事救护的机构,它的成立翻开了抗战救护新的一页。1939年2月,救护总队迁至贵阳,开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培养战地医护人员近2万人,贵阳成为全国抗战救护的中心。
林可胜协助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并担任总队长
抗日烽火中的协和救护队
除此之外,协和的著名医生和教授,还奔赴全国继续行医和教学。1937年7月14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张孝骞教授毅然离开北京,回到长沙的湘雅医学院,是年秋,他代理院长职务。日军侵至湖南,张孝骞多方筹措,于1938年10月将医学院的物资、学生和教职人员分别迁至贵阳。1938年10月24日,湘雅医学院在贵阳正式开学,1944年12月又因战事迁校重庆。由于张孝骞的筹划和坚持,湘雅医学院在战时也维持了系统的医学教育,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主治医生早晚巡诊等协和制度也得以保留。
1945年,张孝骞(前排中)与湘雅教职员工合影。
1938年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成立,协和热带病学家、抗战后成为协和医学院校长的李宗恩参与筹建,并被任命为首任院长。贵阳医学院是在没有一间校舍的情况下成立的,之后临时搭建起27栋茅草屋,被人们称为“草棚大学”。急诊室仅5平方米,手术床是摇摇欲坠的木板。贵阳医学院在1938年至1945年共培养了1477名学生,为因战乱流亡的医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也为西南地区奠定了医学教育基础,为补充卫生人才作出了贡献。
1937年秋,李宗恩(前排左四)筹建国立贵阳医学院
护校全体师生 跋涉到大后方复校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的战火打破了协和暂时安定的时局。当日清晨,一队日本兵闯入协和,包围了整个建筑群,贴起“日美宣战”大字,并禁止所有人出入,日军背着枪在院内到处搜查。此时协和护校正在进行三年级学生的毕业会考,时任护校校长的聂毓禅马上赶到考场稳定学生情绪:“今日有日本军来协和参观,大家不要慌乱,考试照常进行。”另一队日本兵闯入医学院校长胡恒德的住宅,将正在用早餐的胡恒德、校董会财务官员鲍文(Trevor Bowen)和汉密尔顿·安德森(Hamilton Anderson)一起逮捕,前两位被日本囚禁长达4年。日本官兵命令协和病房不再接收新患者,门诊也被立刻关闭。
1942年1月8日,日军命令协和医学院和护校停止一切教学工作,强令清退所有住院患者。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必须离校,1200名华籍员工被遣散,医学生转往北京大学医学部、圣约翰大学等。1942年1月31日,学校、医院及宿舍完全被侵华日军占领。
上一篇:(文化)《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丛书已出版68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