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并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在国统区严峻复杂形势下,《新华日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己任,采取灵活多变策略,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有力地推进了国统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新华日报》的重要任务
新闻宣传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尤其重视运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使报刊成为团结和动员群众、获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的有力武器。
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深感加强全民族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极其重要。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1]然而,处于执政党地位的国民党虽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表示了抗战态度,但却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处处惧怕和限制人民的参战运动,阻碍政府、军队同民众结合起来,不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民主权利,不去彻底改革政治机构,使政府成为全民族的国防政府。”[1]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任务,并要求“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1]在积极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党报事宜。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
《新华日报》诞生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的目标和任务是十分明确的。董必武在代表中共中央长江局对《新华日报》创刊表示祝贺时形象地称“《新华日报》是共产党的嘴巴”,他希望《新华日报》努力做好党的宣传工作。[2]193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中,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创办全国性报纸期刊的重要性,并要求每个党员要“重视党报,读党报,讨论党报上的重要论文”,要求“今后地方党部必须根据党报、杂志上重要负责同志的论文当作是党的政策和党的工作方针来研究。”[3]《指示》还提出“各地方党部要尽一切力量帮助办好《新华日报》”的要求。毫无疑问,《新华日报》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团结全国抗战力量,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的重任。
然而,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意识形态斗争是相当激烈的。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坚持“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方针,在新闻政策方面,国民党当局虽然表面上同意《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但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活动却十分警惕,严加防范。尤其是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限共、反共”方针之后,国民党加紧了思想舆论控制,其新闻政策的“高压统制”特点更为突出,“其新闻检查机关每天都将该报送审的稿件删削得残缺不全,《新华日报》的发行、邮寄也遭到无理的限制和阻挠。”[4]国民党当局新闻统制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限制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力量的发展壮大。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喉舌”的《新华日报》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争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努力占领国统区思想阵地,发挥了党报舆论宣传的先锋作用。
二、《新华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策略
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5]毛泽东的话语揭示了政策的制定和灵活执行对于革命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抗战时期,在国民党当局推行新闻统制和文化专制政策,竭力阻碍马克思主义及一切进步思想传播的艰难环境下,《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充分运用在国统区取得的合法地位,积极采取灵活策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平和事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统区有效凝聚民众抗日力量,引领抗日运动方向的锐利思想武器。
上一篇:五创法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中的尝试以全民
下一篇:没有了